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經歷了深刻調整與結構性變革,行業面臨的挑戰與壓力明顯增加。但隨著國家層面和各地精準施策,市場逐步企穩,行業風險得到有效緩釋。尤其是在保交樓、保交房工作扎實推進的背景下,房地產項目交付風險顯著降低,購房者信心逐漸恢復。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入新階段,城市發展重心向存量提質增效轉變,推動房地產行業從單純的開發建設向高質量的運營服務轉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房企需順應趨勢,積極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與城市和居民需求的深度融合??傮w來看,當前房地產市場呈現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行業交付風險總體可控,但債務風險仍未完全出清。特別是在房企前期展期貸款陸續到期、債券集中兌付的雙重壓力下,行業的債務償付能力與融資渠道仍顯脆弱,部分企業尚存較大流動性及信用風險,房地產市場債務風險仍需高度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部分房企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與金融機構協商債務重組、資產盤活等方式,成功實現了債務重組,為其他存在類似問題的房企提供了可復制、可參考的化解路徑。這也表明通過多方協調、市場化方式推進風險處置具有可行性,應持續加強金融支持與監管協同,鼓勵市場化、法治化的重組機制,防范系統性風險,推動房地產行業穩健轉型。
二是房地產支持政策持續顯效,市場信心穩步增強。特別是去年“9?26”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以來,房地產政策“組合拳”成效凸顯。各地堅持因城施策,從信貸、稅收、限購等維度精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穩定市場預期、促進住房消費,市場呈現筑底企穩態勢。2025年以來,一二線城市市場加速向好,雖4月受中美貿易博弈影響成交規模出現一定波動,但需求釋放韌性明顯增強。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降幅較2024年同期收窄了15.5個百分點。房地產作為典型的周期性行業,深層次問題的出清與市場修復并非一蹴而就,真正的恢復還需依賴供求關系的再平衡。從長期發展來看,房地產市場運行有其內在規律,應有效發揮市場自我修復功能,對房地產市場應保持信心。
三是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已成行業轉型的必然趨勢。我國房地產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發生變化:剛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兩個轉向”判斷——我國城鎮化轉向穩定發展、城市發展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階段,提出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這為房地產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企業應主動適應新趨勢,從城市開發商向城市服務運營商轉變,將單純的住宅開發拓展為更加綜合的城市功能建設與運營服務。一方面要聚焦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收入群體的高品質住房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深度參與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如教育、醫療、養老設施的打造,以及社區商業運營、物業服務升級、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等,更加重視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能,精準對接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多元需求,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搶占發展先機,實現可持續發展。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 虞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