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國內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房地產行業首當其沖。轉眼已經是2020年第三季度,經濟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業的平穩發展仍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立并維護房地產行業的長效發展機制依然任重道遠。
2020年中美博弈螺旋式攀升,新冠疫情的突發社會需求結構劇變,值此國際國內環境風云變幻之際,房地產企業如何堅守初心,擁抱變化,實現“新生”?
8月19日,2020中國房地產業戰略峰會,中國房企百強峰會在上海舉行,京投發展高一軒、金科方明富、三巽集團王本龍等房企大佬分別從行業趨勢、市場發展、企業扶貧等角度發表了主題演講。
東原楊永席:房企產品和服務競爭的關鍵是恒心和態度
房企現在競爭的是產品和服務,但更加考驗的是房企的恒心以及研究的精神和態度,同時能不能去長期的貫徹它。
我認為關于產品和服務,就是空間營造即生活創造。有好的生活創造,首先是生活空間的設計,然后再是空間營造。
東原最大的核心競爭力表象可能是產品和服務,但東原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組織的文化,發自內心對客戶的需求和認知,以及發自內心對產品的強烈的研究和關注。
對客戶的尊重這一點來講這是很難的,而且這個是有取舍的,因為對產品的追求和對服務的高追求,使東原在那一刻選擇了長期、穩健的發展,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就是最好的增速。
中國奧園戴遠程:危機中企業要做好“企業”
困難環境下,企業就是要做好“企業”,保生產保就業、多納稅多投資,善待員工、善待客戶、善待伙伴,實現共贏共生。
疫情期間,要跟時間賽跑,馳援武漢,除了捐錢外,最重要的是把醫療物資送到前線。奧園從除夕開始,陸陸續續把四十萬個醫用口罩送到武漢各個醫院。黃金救援9天馳援武漢前線,一方面是奧園上層的重視,一方面是地產行業的專業度、及時救助的行動力。
我認為,疫情“危中有機”,要相信組織、珍惜生命、陪伴家人、生活品質、心懷感恩。
經歷疫情后企業要加強產品,產品力,包括質量安全。同時要加快城市更新,在城市里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造的地方,舊場舊村,以專業團隊+復合產業,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秦虹:人均住房面積不能滿足居民對住房的真正需求
2019年末,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9.8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8.9平方米。按照這樣的量算,全國城鎮和農村住房面積已經實現了小康。
雖然在數量指標上這幾年進展非常快,但這僅僅是數量指標,不能真正的滿足當前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
我認為,打造居住的未來社區應該包括“1、3、9”。
“1”指一個目標,滿足人們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3”指“三化”,這個目標圍繞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打造人們居住社區;“9”指打造九大場景,包括鄰里場景,在社區里面搭建鄰里交往平臺,數字化服務鄰里的技術配套和服務;教育場景,不但有過去所熟悉的小區、社區配套中小學幼兒園,打造更豐富的教育場景比如建微型博物館、音樂活動場所、社區公共教育平臺和服務場所。
未來房地產發展轉型要關注城市轉型方向,而城市轉型的綜合性要求還包括人文、社會、經濟、環境,有事先準備和專業資質的企業才會真正抓住未來城市發展的新的領域和城市發展共成長。
京投發展高一軒:軌道物業開發一定是藍海
一個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應該和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企業的價值觀一體。京投發展這么多年來,只把一件事干透了干對了:始終堅持以TOD軌道物業導向開發作為抓手,來鏈接其他的發展、其他的功能、其他的場景體驗和服務。
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大概會提供四萬億的機會。2019年根據中國軌道物業協會統計,全國軌道交通物業在建面積2200多萬平米,同比2018年增速80%。過去一到兩年間,軌道物業上蓋上市統計,中交、綠城、萬科等知名開發商都參與了軌道物業開發,這個市場未來一定是高門檻多競爭力的藍海市場。
京投發展是TOD智慧生態圈創始企業,也是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一體開發的領軍企業。2020年京投發展主要做三件事:更加專注軌交物業戶外空間營造和專項研究、疫情期間客戶居家客研研究和對房地產品牌升級,從傳統房地產項目的開發變成生活方式品牌試點。
協信遠創佘潤延:資產結構要以高周轉為主導
未來協信將調整現有的資產結構,以高周轉為主導,在聚焦現金流的同時做好驅動,將原有優勢進行協同形成規模化發展。
協信在城市群的基礎上,將結合新的組織架構,進行新的更多的區域孵化。協信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面,把組織架構做了從項目到區域的調整,也制定了明確的區域孵化的政策,希望通過規模的增長和內核的驅動形成新的業務發展的模式。
協信將充分運用好企業的境外資本,品質開發、管理經驗等優勢,通過境外資本孵化處置的降低,持有負重的最終環節能夠實現,打造新的“協信+”經營生態。
三巽集團王本龍:拿地的機會成本大于沉沒成本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房地產企業要深耕,擴張和發展,要做到拿得到、想得全、干得爽、輸得起。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沒有人敢說所有地拿的一點問題沒有,但拿地的機會成本一定大于沉沒成本。如果一塊地虧了,該放點水就放點水,該斷壁就斷壁,不要錯失更多機會成本,只要機會成本大于沉沒成本,就肯定會賺錢的。
我認為房企在拿地之前,要把所有的事情想好,錢從哪里來、地在哪里、哪個團隊干、最終怎么生產運營、怎么供貨、最后怎么銷售,把整個項目都推演一遍,隨后在執行過程中不要糾結,提前建立及時止損的工作機制。